全球胜任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----以美的学校“国际文化月活动课程”为例

来源: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 黄俊发布日期:2022-06-01 01:25:20浏览:1226

摘要: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,我国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强烈。小学作为基础教育学段,面对新形势新要求,如何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,成为亟须深入探索的重要任务。美的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,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,逐渐摸索出“国际文化月活动课程”,通过探究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世界文化,了解文化差异,增强全球化意识,较好地契合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要求,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施方案。


关键词:全球胜任力 国际文化月  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 

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,全球化和数字化成为了时代的关键词,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。新的需求也促使我们转变观念,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学习,培养全球胜任力。

全球胜任力是指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、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,主要包括在认知、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的六大核心素养,即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、语言、开放与尊重、沟通与协作、自觉与自信、道德与责任[1-2]。如何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,成为各学段亟须深入探索的重要任务,而在基础教育阶段,特别是小学如何探索实践,则成为了各所学校重要研究课题。

美的学校从2016年起每年都开展了“国际文化月”活动。通过举办“国际文化月”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活动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异国文化,引导学生在参与、体验、探索、发现中,对不同国家的历史、地理、艺术、科技、文化风俗等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,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,并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全球化对自身的影响,思考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。“国际文化月”活动在几年的实践中实现了从外在形式向思想内涵的提升,形成了系列活动课程,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 

一、“国际文化月”课程中的“全球胜任力”培养

1.世界文化探索中的跨文化沟通

“国际文化月”提出了 “世界发现之旅--Tour of the world”的课程主题,以“立足本土,放眼世界”为活动理念开展系列活动。除了一年级固定为“中国”主题外,二至六年级的每个年级都会针对一个大洲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。每一年,各个年级都会选取一个国家,从历史、地理、文学、科技、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探究学习。每个学科都要参与其中。通过对国家文化的深入探究,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异域文化,同时也打破文化障碍,在于中国文化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。六年下来,每位学生可以最少对6个国家有比较深刻的了解,这对于他而言,在跨文化理解上就会有着比较深厚的积淀了。

2. 世界文化探索中的语言学习

教育国际化首先要语言国际化。在文化月期间,学生们会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,虽然学习的是一些简单的词句,但是相对于学生们已经熟悉的汉语和英语,不同的语言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学习热情。唱一首探究主题国家的歌曲是每年文化月的保留项目,在文化月游园中有机会亮嗓,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而言是极大的肯定。

3. 世界文化探索中的思辨能力培养

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者善于进行深层次思考,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有见地的观点。文化月活动并不仅仅是外显的活动上做文章,更需要在思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培养。在文化月主题探究学习中,学生通过一个国家全方面的观察探究,从问题思维、研究性思维等维度进行训练。

(1)训练问题思维,引导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。

在探究课程开展过程中,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引发思考,提出挑战性问题,再通过搜集资料,整理和分析加以判断,形成解决方案。以2020年三年级的主题“非洲国度坦桑尼亚”探究为例,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了解了坦桑尼亚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,丰富的矿藏资源,却发现了坦桑尼亚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,他们还理解不了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,却思考如何帮助这个贫穷的非洲国家摆脱困境。

(2)开展问题研究,形成针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性思维

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与形成解决方案相比,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,即研究性的思维方式。研究性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未来走向全球化社会,思考关于全球人类命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时所必备的素养。[3]以五年级周某的小论文《树木砍伐问题研究与解决策略》为例,小作者发现了树木遭到砍伐的问题,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,提出了树木被乱砍乱伐的五个原因,得出因为这一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的结果,提出了首先人们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,第二要加大处罚力度,第三要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等措施。小作者思路清晰,研究目的明确,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,最终得出结论。在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中,她的思维技能和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。

4. 世界文化探索中的沟通与合作

在开展国家主题探究的过程中,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各个国家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经济等不同领域。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交流,学生取长补短,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更锻炼了沟通与合作能力。 首先,学生针对主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学习,形成各自的观点;之后,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,交流中要有分工,这样就避免了积极的学生参与多、沉默的学生参与少的情况,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价值感的体验。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, 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首先学会耐心倾听,在理解同伴的观点后,再和自己的观点对比,看自己的观点是否有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。

5. 世界文化探索中的全球视野培养

“国际文化月”对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学生从既定的主题和视角出发,放眼世界,以世界领袖的责任感来审视和思考各个国家存在的问题,提出观点和主张,并提出解决方案。学生们虽然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,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全球意识和大格局观,对他们未来的社会定位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。

 

二、不足与对策

1. “国际文化月”对于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,但是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,如果过多重视活动,则容易流于形式主义,在一片喧闹过后不留痕迹;如果过分重视知识,则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乐趣。所以在文化月开展过程中,要注意活动与学习知识的平衡。

2.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梯度培养。很多时候,老师们担心学生不能胜任独立研究学习,究其原因,其实根源在于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一步步走上研究之路,对于学生而言,从搜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的每个过程都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,这是个做加法的过程,正是通过一步步的积累,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,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,如何提出假设,如何搜集证据,撰写报告,形成结论。

3. 教师的课程意识制约了“国际文化月”活动课程的实施高度。对于课程意识强的老师,他们可以在学校安排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制订计划,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,并搜集整理学生学习成果,物化成系统完善的课程材料,而对于一部分老师,则只是按部就班实施活动方案,在活动结束后没有留下任何感受。从学校角度出发,要有意识指导老师开展行动研究,搜集案例,提炼论据,找到理论支持并撰写论文,进而提升到课程高度,培养教师科研意识,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。

4.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为了必须,而老师们接受的教育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,学科本位意识浓厚,缺乏跨学科教研的意识,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开展。如果教师的理念没有通,就很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全球胜任力理念。所以学校国际化活动和课程的开展既是针对学生能力培养,也是针对教师理念更新。老师需要更多钻研学科内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,开展教研,打破学科之间的障碍,形成整体课程设计意识,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教育教学理念,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。

 

三、“全球胜任力”与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

“全球胜任力”是多维度的能力,它由知识、技能、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不可分割的因素支撑。它在强调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跨文化沟通中的共性,求同存异,共同促进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。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强调文化自信,在尊重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,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,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;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,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。我们可以发现,“全球胜任力”其实就是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在空间广度(国际视野)上的概念表达。那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“核心素养”时要注重“全球性”和“跨文化沟通”的体现,认识到培养学生“全球胜任力”的重要性,并把“全球胜任力”依托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课程体系中,突出其“全球化意识”和“跨文化融合意识”,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,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与发展,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。

参考文献:

[1]钟周,张传杰.立足本地、参与全球:全球胜任力美国国家教育战略探析[J].清华大学教育研究, 2018,39(2):60-68.

[2]冯琦,张玉兰.全球胜任力的构成要素[J].上海教育, 2018(8):10-14.

[3] 胡佳怡.观摩小学主题式课程,观察小学生“全球胜任力”[J]. 中小学管理,2018,08:37-40.


免责声明 | 意见及建议 | 在线客服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@ 2022 www.gdjyxh-iesc.org.cn. 网站开放时间:8:00-20:00

粤ICP备09170434号